上海交通大学沈文忠:融合创新,破局光伏产能过剩与效率瓶颈
7月30日,WAIE 2025(第六届)全数会智能工业展-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正式开幕。期间,由OFweek维科网及旗下权威的光伏专业媒体——维科网·光伏倾力打造的“OFweek 2025(第十六届)太阳能光伏产业大会”在深圳隆重举行。
本届大会以“穿越周期 共赢未来”为主题,峰会现场群英荟萃,光伏领域的权威泰斗、领军企业高管、资深投资机构代表等业界精英风云际会,共襄行业盛宴。会议深度聚焦当前光伏产业的核心方向,直面转型升级中的痛点与瓶颈,探讨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,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与创新实践,为行业降本增效、构建协同共赢的新生态献智献策,共同描绘光伏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。
本次会议上,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教授发表了《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》的精彩演讲,直指当前技术路线竞争的核心矛盾,提出“融合创新”是破局产能过剩与效率瓶颈的核心引擎。
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教授(视频讲解)
就技术路线而言,沈文忠首先指出,当前晶硅光伏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,但技术路线已进入深度分化阶段。
(图源:嘉宾演讲PPT,下同)
具体而言,TOPCon产能已达到饱和状态,市场占有率超过70%,技术红利期结束,未来需通过硅片薄片化(100μm)与金属工艺优化维持产品性价比。同时,xBC技术正步入爆发期,凭借背面无栅线设计带来的高美观性与单面效率优势,其市场空间尚有10倍以上增长潜力,尤其适配分布式屋顶场景。
此外,尽管SHJ(硅异质结)技术因成本较高,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3.3%,但其高双面率和低温度系数的特点,使其在欧美、日本等高溢价市场展现出巨大的突破潜力。
针对行业“技术路线对立论”,沈文忠提出THBC混合钝化电池架构——融合TOPCon的n型区钝化、SHJ的p型区钝化及BC的背接触电极技术,实现效率与成本的最优平衡。
在理论层面,THBC架构有望突破当前晶硅电池29.4%的效率极限,实验室效率已接近27%。在经济性方面,BC结构虽然初始成本高0.1元/W,但其在高端市场的溢价可覆盖增量投资,而THBC将进一步压缩成本差距。
在叠层电池技术领域,沈文忠强调,单纯钙钛矿组件缺乏竞争力,但与晶硅叠层(例如钙钛矿/异质结组合)结合,则是突破35%效率的必由之路。在增效方面,当前叠层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达到34.85%,协鑫光电的GW级生产线已成功将1.15×2.4米组件的效率提升至29%以上。在降本路径上,采用卷对卷印刷技术,钙钛矿电池的制备工序已精简至四道。预计至2028年,其成本有望降低至0.15元/W,将为BIPV等应用场景提供极具经济性的解决方案。
技术没有绝对优劣,只有场景适配。面对全球660%关税壁垒与48%产能利用率,沈文忠最后呼吁:放弃产能内卷,以技术穿透力打开高端市场,用融合创新定义光伏下一个十年。

图片新闻
最新活动更多
-
直播中立即观看>> 西门子可扩展数字孪生加速储能系统研发创新
-
8月28日立即预约>>> 【直播】英飞凌&安富利—储能硬仗
-
限时免费立即下载>> 零碳智造·2025工商业光储发展蓝皮书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2025WAIE-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OFweek 2025工商业光储招商会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OFweek 2025(第十六届)太阳能光伏产业大会
发表评论
登录
手机
验证码
手机/邮箱/用户名
密码
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
还不是会员?免费注册
忘记密码其他方式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暂无评论
暂无评论